当前位置:学院官网 >>学生会 >>新闻资讯 
 

大学生遭遇网络暴力该怎么办

2022-01-20

一、 案例背景与概述

学生x,工科专业大四学生,在自习室被学校保卫处人员带走,因自习室管理人员接到有学生举报该男学生有偷拍女生的嫌疑迅速通知保卫处。随后学校保卫处人员第一时间控制该生及该生手机,但是并未从手机里发现可疑照片,随后通知辅导员将其带回。本想事情已经结束,但有人在网上发帖称“有变态在厕所偷拍女生”,配图学生X的照片,并将保卫处人员带走学生X的视频加以文字解释为其被抓获,帖子一经发出引发疯狂转发、跟帖。学生X深受网络暴力,压力过大,寻求辅导员帮助,并第一时间报警阻止网络错误舆论发酵。最终在学院、保卫处、宣传部、学生处等学校多方职能部门协调下,学生x的诉求得到满足,事实得以澄清。

二、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是一起典型的大学生遭受网络暴力的事件。那么什么是网络暴力呢?网络暴力又称网络欺凌,是通过网络媒体捏造事实散布恶意信息,企图使当事人名誉受损的网络失范行为。有些不明所以的传播者出于维护社会道德的目的,自认为是伸张正义,实际上则是传播谣言,已涉及触犯法律。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X在自习室复习为考研做准备,因经常带着耳机背诵英语单词在走道来回踱步,引起周围同学不满,举报者称其在公共场合行为诡异,并捏造该男生在女生厕所偷拍的事实,然后在微信朋友圈发帖,配上男生的照片,微博超话上疯狂转发,那一刻,制造舆论的风暴的按钮便正式启动了。由于发帖内容图文并茂,并有保卫处人员带走该生的视频流传,三人成虎,以讹传讹,同学们转发时也带有大量污秽词语。以及“变态”、“流氓”等敏感标签,犹如病毒一般,在学校班级群、甚至师生群里疯狂扩散。不明所以的网友只顾义愤填膺的人肉学生x的信息,尽情满足羞辱他人的快感,却没人愿意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不堪重负的学生X报警维权。

三、解决思路及实施过程

网络暴力事件必须尽快处理完善,才能不影响学生x的学习生活状态。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安抚学生情绪,并承诺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学生X解决问题。接下来在学院、保卫处、宣传部、学生处等学校多方职能部门协调下,造谣者被批评教育,发帖者当面向学生x道歉,保卫处老师在大会上做情况通报,事实被澄清,学生X接受了造谣者的道歉,并表示不再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人为本,稳定学生情绪是第一要素。学校各部门立即采取方案,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迅速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班长、寝室长、舍友共同组成的“稳定情绪”小组,24小时全天候关注学生,积极疏导学生情绪,一起吃饭运动,并不再去原来的自习室学习,引导学生面对网暴,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积极收集证据。事情处理妥善后,加快恢复备战研究生考试的积极状态中去转移注意力。

由于涉及是两个学院的学生,立刻将事态来龙去脉汇报给学院书记,与学校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领导协同合作,找出首次发帖者,责令该生删帖,并道歉,断其源头,再逐一将传播者逐一批评教育,删除其发布的不实内容。

事后为该生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预约心理咨询。学院领导也第一时间关怀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减轻网络暴力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四、案例经验与启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分析,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涉及大学生的不在少数。大学生是网络阵地的主力军,网络对于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有着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造谣。

我作为该生的辅导员在网络上看着这满目疮痍的评论,真是五味杂陈,微博超话关于此事件的评论区”一头畜生”、“蛆虫”、“变态”这种充满戾气、蛮横消极的言论足以宣告一个人的“社会性死亡“。我心疼我的学生,在舆论发酵的那个夜晚,他是如何度过的;我担心,他如果因心理压力顶不住,一个年轻的生命可能就此破碎;我无奈,个人的力量在网络暴力这股洪流面前简直无能为力。有太多太多发生在互联网上的网络暴力事件。一桩接着一桩。虽然互联网的记忆只有三个月,但在现实世界里足以影响一个普通人一生。不造谣是一个公民、一个网民、一个大学生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二)提高网络谣言辨识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不信谣。

互联网每天都在传递着大量信息。借助互联网的沟通软件:微信、QQ、校园贴吧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沟通媒介。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现象开始频繁出现。那些在网络上最喧嚣的人。有一部分是嫉恶如仇的正义之士。另一部分人,往往是在在生活中处处碰壁的失败者,借用互联网这个天然屏障的保护发泄对世界的愤怒。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看到了造谣者、传播者、攻击者、围观者,当一场网络暴力中,每个人都难辞其咎,每个人都只助推了一点点。如果学生X忍受不了压力,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无可挽回的伤害发生了的话,参与网络暴力的每一个人,没有人能证明自己的无辜。学生x遭遇网络暴力事件也让我领教了网络信息流量的威力。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实不予评论,不随意将个人情绪发泄于网络平台,避免成为网络暴力事件的实施者或者加害者。提高网络谣言辨识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不信谣。网络社会中的自我形象是可以设计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百度、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构建的社会文化“生态圈”中。在平时的课堂中和班会中,通过分析网络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法网民,创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

(三)树立法律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不传谣。

对于网络暴力,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9年12月就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将其列为违法活动,明确禁止网络信息内容服务生产者和使用者以及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行动。

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当代大学生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力,同时也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这种自由是要在法律规定之内的,是合法的、理性的、客观的表达。

(四)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怕谣。

当学生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时,不怕谣言,要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并积极寻求帮助,懂得运用相关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学生个人遭受网络暴力时,高校也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防范教育。对学生应对网络暴力时自我保护和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的教育,我们应该清楚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亟待提高,如遇网络暴力时,无法有效释放心理压力,会影响生理状态,长时间的负面情绪施加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树立危机意识,积极预防,及时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暴力事件对于学生的危害性。

(本文来源:高校辅导员在线;作者:牛丹彤)

 
 

版权所有: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晓华工作室
TEL:1383664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