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奖励政策
招生章程
招生简章
毕业生跟踪
新生导航
联系方式
 
 
 
 

青年雕塑家李平

 

  择一事,爱一生。这可能就是青年雕塑家李平的写照。从城市雕塑到把目光聚焦到抗联英雄雕塑上,一凿一刀雕刻着时光。十年,不短的时间,《赵尚志将军》、《夏云阶将军》、《冷云碑》等100余座抗联题材作品、一座座抗联指战员们的雕像成组成群,就像丰碑屹立在英雄们战斗于斯、长眠于斯的黑土地上。

  日前,记者来到佳木斯市,专程驱车采访“为抗联英雄塑像”的李平。
李平站在佳木斯市创业孵化园“李平雕塑艺术工作室”门口,看起来像一个在校实习的大学生,淳朴实在的样子似乎就是邻家大男孩。推开工作室的大门,当他和眼前那组雄浑悲壮的《东北抗联千里西征》雕塑作品“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体会,他的朴素中蕴藏着执着,谦虚中浸透着自信。

  这是与他的第二次见面,在之前虽然知道主题雕塑拓荒牛是他的作品,却没想到,他今年仅仅31岁;没想到佳木斯十里景观带所有雕塑项目、佳木斯知青广场项目、佳木斯双拥公园主题项目、佳木斯绿云公园主题雕塑、桦川沿江景观带、富锦高速公路景观、桦南县世纪广场项目等等,这么多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典型雕塑群落,都出自他手;更没想到,北京体育大学园区系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200年、北京国防大学隋建兴纪念碑、大连科技园区雕塑、哈尔滨吴连德、季仲朴纪念碑、丹东驻军部队主题雕塑等等同样也是出自他手。

  关于城市景观雕塑和城市景观建设,现在的他,有这样一段自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尤为突出。城市景观雕塑被誉为城市之眼、城市之魂,是最有效最直接可以体现城市文化的载体,我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擦亮城市的眼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诠释铸造出更多更好的城市之魂”!

  生于斯,长于斯。从佳木斯走出去,回到佳木斯,在这片三江沃土上,将更多的主题雕塑作品呈现在家乡人面前,同时也是家乡对这位游学归来的学子雕塑艺术作品的极大认可。

  1998年,13岁的他进入三江美院,在于爱民先生的启蒙下学习油画,开始艺术生涯。

  1999年,他创作了第一幅油画写生作品,题为《苦旅》,废旧的自行车链盒子、残缺的系着红绸的支架,光影营造的立体效果与色调的强烈反差,向人们展示着这不是一个停滞的废旧零件的组合,而是随时准备即刻出发的崭新机车、崭新的生命,这就是他在《苦旅》中写给自己,写给艺术的心灵独白。这幅作品同时在2002年黑龙江省青年美术作品展油画展上获银奖。

  2001年,他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学习,从这里开启,他与雕塑的约定。

  就在当年,他的作品得到北京艺缘斋老板景浩先生的赏识并通过其推荐有幸结识了李向群、陈丹青、毕建勋、曹春生、郝重海、李学功等一批国内顶尖最优秀的艺术家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及指点。

  偶有窘迫时,没有钱交房租。国画大师李学功先生听说后,直接让他搬到了家里居住,这在当时对他是极大的鼓励。

  2003年,又一个机遇出现在他的面前,中央美院雕塑工程部招实习生,当时的具体情况是,名额只有两个,但报名的人数达到100多人,竞争很激烈,进入这里实习必然有机会学到很多东西,还有和国内顶尖雕塑家接触的机会。他根据命题设计了几个稿子,一试设计过了,二试考素描基础过了,三试面试,老师问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要来工程部做实习生,二是你认为你比其他人有什么优势。他回答是,想在这里学到真正的本事,跟别人比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如果要说有那就是我肯定比其他人勤奋。

  不知道是哪句话或者还是那时所表现出的执着打动了面试老师,最后的结果是,顺利过关,成为中央美院雕塑工程部实习生。

  在工程部工作实习期间,有幸参与了很多国家重点项目的创作,他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给老师们透图稿和上大泥,从老师们传授的设计心得和宝贵经验中,他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受用终生。

  回想那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他认为那是他人生中最开心快乐的时光。

  2004年毕业后,他开始了在北京打拼的北漂生活,创作着,收获着,2006年雕塑设计作品《同一个世界供一个梦想》获北京奥运国际雕塑征集佳作奖,《射》获得优秀奖,《大中华》获得集体一等奖。

  家乡、家人是最难以割舍的,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作为回报是一个有志男儿应有的担当。2007年底,得到父亲病重的消息,他毅然放下了在北京已有起色的工作,回到家乡。

  回佳木斯之初,他是迷茫的,每天除了画图还是画图,陪父亲住院,比较消沉,心情渐渐跌入谷底。

  人生往往在最低谷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转折的开始,一个机会出现在他的面前。

  2008年,沿江十里景观带东段建设知青广场。早在两年前,在北京,家人打电话说佳木斯要面向社会征集关于知青广场、东北小延安、抗联等一系列雕塑,之后李平便马上着手设计方案。两年后,这个方案参与竞标与众多强手争锋。有鲁美、上美及全国各地投来的方案数百件。

  设计期间,每天放着知青时代的歌曲,翻开历史的那一页、金色时代、垦荒精神……这些思路最后都汇集到一起,一个崭新的方案诞生了,历时两个月形成了现在的知青广场的设计方案。

  但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出现了,因为45天之后全国的知青代表前来参加佳木斯第一届知青节,同时要观摩知青们捐建的知青广场。工期由原计划工期90天,只剩下45天。市政府当即要求他立下军令状务必在45天之内拿下这个工程。

  当时,他设计了一套施工方案,建议三地同时加工。其中不锈钢、铸铜、石材,分别在哈尔滨、大连、北京三家工厂加工。但问题接踵而至——加工时间和北京奥运会撞一块了,当时北京7月15日后所有运输车辆限行,这意味着在北京加工完的石材也是运不出来的!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无疑就是雪上加霜,马上调整方案。最终决定把最远最难干的石材部分从北京运到佳木斯施工现场加工制作,这也是一个很大胆很冒险的决策,此后,他每天早晨4点准时带着50多个河北来的石刻工人在现场雕刻,每天工作14个小时。经过40天的努力奋斗终于全面竣工。

  李平和他的团队得到社会业界的认可,作品受到省市级领导和知青代表及广大市民的广泛好评,并获得当年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工程项目(年度大奖),该奖项是建国以来东北三省首次摘得,是城市雕塑界最具权威的奖项。
同年,佳木斯市政府面向社会征集,赠予友好城市——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市的雕塑方案,李平设计的象征着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结》方案中标,得到中俄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这件作品至今屹立在佳木斯的友好城市俄罗斯哈巴罗夫思克市中心广场。

  李平说,佳木斯地区本土文化和历史底蕴其实是非常深厚的,通过深入的挖掘历史,它们已经是我设计灵感与源泉了,根植三江本土文化,用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再现家乡的美和家乡的历史,是艺术,更是责任。

  回到家乡的李平,用更多的时间来研读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中国东极城市。从工艺上的匠心到思想上的确立、情感上的投入,让雕塑作品和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息相融合,让雕塑作品和这座城市的脉搏同频跳动,成为城市之眼,家乡之魂。
2009年,李平第一次有机会为家乡创作抗联雕塑,通过学习抗联的历史背景,他被抗联将士的英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随着对这段革命历史史诗的学习和深入解读,他产生了浓厚的创作兴趣。
2012年,李平完成了大型雕塑《抗日英雄冷云》的创作,抗日英雄故事《八女投江》中指导员冷云的故乡是佳木斯市桦川县。这部作品高4.5米,宽18米,材质为花岗岩,人物为胸像造型,底座为水纹造型,寓意冷云精神融入了这片土地和江水,后面浮雕为八女投江的场景,英雄冷云神情坚毅,视死如归,再现了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情景。这幅作品屹立在桦川县沿江公园冷云广场。已经成为当地著名地标,这部作品让英雄女儿魂归故里,成为故乡亲人凭吊瞻仰英雄女儿的寄托。
2017年9月,李平组建了6人的创作小组,10人的资料小组,历时半年时间,完成了架上组雕的创作,这套作品获得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扶持基金50万元,作品画面中呈现了士兵,将军、老百姓等120余人,有9组故事贯穿其中,再现了完整宏大的战争场面。
目前,李平正在全力投入《抗联千里西征》大型石材组雕作品的创作,这套大型雕塑将是原架上雕塑《抗联千里西征》的扩大版,其中最大的一座长50米,高14米,全部作品预计在2020年完工,2019年4月份开始安装该项目的第一组。这套设计方案得到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整体投资达2千万,即将落户在汤源县国家原始森林公园。

  2009年至今十年来,李平创作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东北抗联、东北小延安、汤原会议、赵尚志将军、夏云阶将军、冰球广场、杏花潭、莲江口大鼎、绿云公园主题雕塑生命之歌、双拥公园主题雕塑吉祥结、桦川冷云纪念碑等100余座抗联题材作品。李平说,10年的时间,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抗联题材作品的创作中,抗联题材已经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他要带领团队深入挖掘东北抗联先烈的事迹,把那些遗失在历史一隅的抗联英雄们都做成雕塑,让更多的人知道抗联、了解抗联、传承抗联精神。今年是建国70周年,他要以一座免费公益的、占地3000平米的抗联雕塑展馆向祖国献礼,同时要把自己多年来创作的抗联作品微缩版展示出来,通过展览、展示等活动来推动抗联文化的传承。(来源:黑龙江日报龙江英才耀龙江人物专访、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