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专题报道
学生会活动
法治校园
 
联系我们
 
 
 
 

加强重点与特色专业群建设
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双优”教师队伍

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 王英海
2020-11-20

 

  伴随着我院《十三·五规划》、《九抓九上行动计划》的收官和《职教20条》与《双高计划》等国家政策文件的发布,“龙美艺术设计服务中心”与“龙美艺海轩”先后开张营业,标志着我院“十四·五”时期高水平重点特色专业群建设与“双师双优”教师培训计划正式启动。

  职业教育要与市场互动。我院要加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链需求的教学改革,以“艺术设计”重点专业群带动“美育、装饰、传媒、动画、服务”等五个特色专业群建设,构建“工学服一体化”项目制课程,创新“工学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使学生掌握创新本领,实现创业回报”的“龙美”育人模式,在教学改革、课程标准研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投入,以实现职业教育整体内涵的提升。

  加强重点与特色专业群建设,必须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甚至是跨界合作进行深入研讨交流,逐步提升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十四·五”期间,我院高水平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建设预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与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具有“龙美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深入开展“打通专业边界、突破技术创新、转向用户思维、加强基础教育”的教学研究,培养融人文素养、服务思维、国际视野于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院有几十年的专业建设经历,但在专业群建设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契合度不高。首先,转型升级与技术进步差距较大,专业群在整体建设上缺少全局意识,缺乏创新意识,师资力量不强,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标准对接不够紧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很难达到企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标准,专业群建设难以找到对接产业群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其次,内涵发展的策略与专业的内涵建设质量不高,人才培养规格不够明确,难以支撑行业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其原因是没有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专业群调研和论证,更多的是从整合校内现有资源的角度来构建专业群,这就导致专业群内部的专业布局不合理,出现专业群同质化的现象。

  二是缺乏标准的建设规范。这是专业群建设的致命弊端,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细化度与精准度不够,针对性也不强,无法对具体的专业群进行具体的评价。

  三是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中缺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校企师资“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不健全等。

  二、专业群建设策略

  通过检视我院专业群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随着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凸显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我院专业群建设缺乏内涵发展策略,导致专业调整仍处于靠直觉、凭经验的阶段,专业结构与专业群建设发展动力不足。为此,我院应从明确专业群与服务面向定位、强化内涵发展、健全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为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一)明确专业群与服务定位

  首先明确专业群定位。2014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10号文件重点强调,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塑造制造业新优势;对农业特色发展潜力进行挖掘;使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得到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得到提升等。在创意中国、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要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打造以“艺术设计”为龙头的重点专业群,建设“美育、装饰、传媒、动画、服务”等五个特色专业群,履行文化科学研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文化社会服务等社会职责,走好专业特色发展之路。明确重点与特色专业的定位,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专业群深度对接产业;有利于特色品牌专业的形成,提高专业群建设水平;更有利于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明确服务面向定位。美术职业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的肥沃土壤,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艺术设计方面的大量优秀创意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院校要发挥知识和科研优势,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美术职院要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职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体现高校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责任,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因此,我院重点与特色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

  我院积极开展工业设计、农产品与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包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动漫设计、服装设计、IT艺术设计、美术与教育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发挥艺术设计重点专业群教学的优势,积极开发龙江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成立“龙美艺术设计服务中心”和“龙美艺海轩”这两个服务实体,义务服务于龙江大地中小微企业,让艺术作品进入平民百姓之家。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培养文化创意创新人才是三江美院的重要任务,以“一企一品”和“一村一品”为载体进行艺术设计服务龙江中小微企业和龙江“三农”,促进龙江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实现艺术设计专业优秀创意人才的培养。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和实践,更好的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我院更好更快发展。

  (二)强化内涵发展

  发挥美术职业学院的优势,紧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端专业人才。由于产业集群建设专业群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我院应充分利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

  一是加强对区域人才需求状况的市场调研,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重点调研区域内文化创意新兴企业,结合美院自身优势与特色,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主动承担起为行业和企业输送“零距离”人才的责任。

  二是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实现专业群的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群的专业结构,制定科学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标准、行业从业资格和国际标准融入课程,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是打造产教融合的高端平台。成立专业群建设专班,统筹制定全院专业群的发展规划,以专业群建设为中心,集聚校内全部资源,汇聚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好工作,共同推进专业群建设。

  四是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确立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强化人才培养全程质量监控,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诊断与改进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

  (三)健全评价机制

  若想提高专业群的建设质量,必须有健全的评价机制。必须深化对专业群评价机制的认识,以校本平台数据为依据,着力建立一个动态诊改、及时反馈的专业群评价体系。一是要做到诊改工作的常态化,学院要及时向专业群的相关负责人反馈问题,相关责任人负责专业群的各项质量监控,并督促其不断诊改,保证专业群的建设质量。二是要不断优化专业群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专业群建设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综合评估,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不同的专业群采取恰当的评价指标,避免“千群一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建设一流的专业群,必须首先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并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 “强校必先强师”的思路,坚持“四有”建设标准,围绕专业群布局,实施名师培养工程,聘请大师名匠,创新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双优队伍,为建设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提供保障。

  三、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双优”团队

  我院师资结构方面存在薄弱和单一的问题亟待解决。“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要求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双优”是将教师培养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要深谙专业业务操作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

  (一)加快“双师双优”队伍的建设进度

  首先要加快启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企业实践等活动,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青年教师微课教学能力比赛”、“青年教师课件制作技能比赛”、“青年教师优秀教案评比”、“青年教师说课大赛”、“艺术设计职教周” 等评比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专任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是根据重点专业群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海内外培训、校企深度融合、深度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和工程建设,使具有不同专业特长、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带头人优势互补,培育一批在“行业有权威、省内有影响”的专业群带头人。选派中青年教师走进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使其充分了解先进的企业与行业理念,掌握最新的设计与生产技术,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

  三是增强青年教师的教科研创新意识。教学和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青年教师具有教学研究的能力,也是教师专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学院成立“十四·五”校本教材编著委员会和“十四·五”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增强青年教师的教科研创新意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的优势,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为载体,帮助青年教师构建自身学术成长的阶梯平台,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科研整体水平。

  四是成立教师发展工作指导专班,健全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完善教师“选聘、培养、考核、激励”四位一体的机制,加大对“双师双优”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名师带动”、“企业顶岗”、“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专业进修培训” 等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提高教师的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培育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五是健全岗位聘用与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坚持“以教师为本”,突出教师的自我评价,按照“重心下移、分权管理与责权利统一” 的基本要求,将师德表现、教学效果、教科研业绩、社会服务成效等纳入关键绩效指标,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 为导向的分级分类考核评价指标,分类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构建多元化、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动态管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评优评先和职称职务晋升挂钩,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二)加快“教师职业人”队伍建设进度

  优秀教师职业人,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拥有较高的职教能力;熟悉重点专业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教师构成优秀教师职业人队伍。

  首先,要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质。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首先要具有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作为一种职业类型的教育,高职教师应当结合地方经济特点,从职业的角度审视、研究、创新和突破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文化创意市场变化规律研究课程改革。

  其次,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和业务操作水平。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为专业教师在“龙美艺术设计服务中心”与“龙美艺海轩”实践创造有利条件,选择教师阶段性的赴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或与企业专家一对一“朋友式”的结对方法,在和企业专家的交流学习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业务操作水平。

  (三)加快选聘企业“专业职业人”队伍建设进度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是我院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德国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是兼职教师数量很大,一些学校专兼职教师比例可以达到1:5。建立健全校外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形成企业支持参与的 “专业职业人” 兼职教师合作长效机制尤为重要。

  一要完善兼职实训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制度。一方面,依托学院与企业“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合作办学,与企业职业经理、部门经理或业务骨干确立教学聘用关系,聘请相关技术、管理人员承担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兼职教师信息网,扩大兼职教师的选择范围和来源渠道,择优聘用。

  二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的培训制度,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来自行业或企业的兼职教师,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但其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也不熟悉。要做好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基本职业教育和教学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职业教育理论、方法、手段的培训,加强其对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认识和掌握;通过观课、听课、说课等形式,增强教学过程、环节、课堂组织认知,了解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通过组织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研活动、教学经验交流座谈等,逐步树立正确的高职教师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以适应我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建设一流的专业群,要深入市场调研,将专业群与岗位群精准对接,强化内涵发展;还要制定完善的专业群建设评价机制,以保证专业群建设质量。要提高对专业群建设及人才跨界融合的认识,在产业发展、学院办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师应以开放的思维,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专业融通、产教融通,打通产业链、价值链和人才链,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大幅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

 

解读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院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由于双元制大学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对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人员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德国双元制大学的教学人员绝大多数不是专职的,而是由部分专职教师和众多兼职教师(承担课时约占总课时的80%)组成的。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要求其在企业至少有5年的专业实践的经历,其中至少2.5年在高校以外的工作领域中工作。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应用科技大学、学术性的大学和职业实践领域。他们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保证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内容紧紧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发展的步伐,永远保持先进水平。各类教师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入门性质的教学任务由应用科技大学教师担任,基础学科的教学任务由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教授负责,应用性的教学活动由专科大学的教授负责授课,而职业专业学科和实践性教学任务由来自于企业等职业实践领域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

 
 

© 本网站由晓华工作室设计制作与更新维护 | 黑ICP备19007174号 | 23081102000116号
对外承接网站制作业务    手机:13836644986   QQ:799586455   E-mail:kxh6666@163.com
学院信箱:sjmsxy@163.com    院长信箱:wyh668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