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专题报道
学生会活动
 
联系我们
 
 

产教城融合 研训创一体

——三江美院师生为阿城区十三处风景名胜“梳妆”

2025-05-28

  晨光熹微,五月的阿什河畔薄雾氤氲,松峰山的苍翠轮廓在朝霞中渐渐清晰。5月26日清晨,一支支身背画夹、肩扛器材的队伍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多处地标性旅游风景区集结——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1500余名师生与52位省内美术界顶尖画家组成13支艺术考察团,如十三条充满探索渴望的艺术溪流,汇入阿城这片自然、历史与产业交织的沃土。

  这并非寻常意义的采风写生,而是一次承载着“产教城融合、研训创一体”深层理念的战略性教学实践。在26日至28日三天时间里,三江美院师生们的足迹覆盖金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吊水壶景区、平山鹿苑景区、松峰山景区、玉泉狩猎场等自然胜地,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阿城文庙、铜坐龙转盘、糖厂建筑遗址等历史地标,以及春华秋实米业、天一食品厂、玉泉酒文化博物馆、中国现代滑雪登陆地等产业基地。

  13个地标,13个超大型课堂,一场以艺术创作重构城市价值、以教育链对接产业链的深刻实验正在阿城大地上铺陈开来。

山水灵韵:自然秘境中的艺术觉知与教学嬗变


  当考察团深入金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湿润的草木气息扑面而来。参天古木如沉默的巨人,虬劲枝干在光影中刻画出时间的轨迹。学生们散落于林间溪畔,速写本沙沙作响,无人机嗡鸣升空——传统绘画的细腻笔触与数字艺术的广角扫描在此刻交织。一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长久凝视一段裸露的树根,其盘曲纠缠的形态,正悄然转化为他构思中一件关于“大地力量”的装置草稿。


  松峰山,这座被誉为“龙江第一秀”的旅游圣地,以其奇峰竞秀、古木参天、云雾缭绕的仙逸之气,成为师生们涤荡心灵、汲取自然灵感的绝佳场域。拾级而上,穿行于苍翠的林海,呼吸间尽是草木的清新与山岩的凛冽气息。山巅云雾时聚时散,古老的太虚洞、海云观等道观遗迹若隐若现,飞檐斗拱在绿意掩映间诉说着岁月的静谧与道法自然的深邃哲理。

  中国画与书法工作室的师生则被山间无处不在的“道法自然”的视觉语言所吸引。他们驻足于虬劲的古松前,观察其枝干在风霜中形成的独特扭曲与力量感;在布满苔痕的摩崖石刻旁,揣摩古人笔力遒劲、融入山体的书法神韵;更在缭绕的云雾变幻中,感悟水墨氤氲、虚实相生的至高境界。宣纸上,松的傲骨、石的坚毅、云的流动,不仅是笔墨的练习,更是对道家崇尚自然、刚柔并济精神的视觉化诠释。


  在平山鹿苑景区,优雅的梅花鹿群如林间精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形态记录,而是细致分析鹿群活动路线与草场、林带、水源的空间关系。对于环艺系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因为鹿苑的生态布局本身就是精妙的设计语言,未来他们为城市公园或生态社区做规划时,这种“生命友好型”的空间逻辑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学示范。自然在此刻超越了审美对象,成为空间设计思维的活态教材。


  吊水壶景区飞瀑轰鸣,水雾弥漫。 数字传媒系的师生们成为这场自然交响乐的忠实记录者与解读者。他们身着防滑鞋,在湿滑的岩石间谨慎移动,专业级摄像器材稳稳架设,多角度捕捉瀑布的动态全景。此刻,对自然景观的客观记录,经由数字技术的赋能与人文思考的淬炼,正升华为一场对地域深层生命力的视听叙事探索。学生们调整着构图与参数,尝试在画面节奏、光影对比和声音采集中,注入对“水”所承载的文明起源与生生不息精神的感知。

  在阿城区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玉泉狩猎场犹如一颗镶嵌于金源文化带上的生态与人文明珠。师生们穿行于茂密的次生林间,脚步轻缓,敏锐的目光捕捉着跃动的生命韵律。写生本上,快速记录下动物灵动的姿态、植物丰富的形态与林间变幻的光影。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则分析着地形、水源与植被如何共同构建了这片生物多样性天堂的空间逻辑,思考未来生态景观设计如何借鉴这种“野性”而和谐的自然秩序。视觉传达专业的师生屏息凝神,细致拍摄、描摹着器物上独特的纹饰、造型与色彩搭配。这些凝聚着智慧与美感的“文化基因”,将成为未来他们创作具有地域根性文创产品与艺术作品的灵感宝库。

文脉寻根:历史遗存中的文化解码与创意再生

  刚一走进阿城城区,一座巨大的铜座龙雕像便矗立在人们的眼前。这里就是阿城的铜座龙转盘——它姿态昂然,线条遒劲流畅,仿佛下一秒便要挣脱历史的尘封腾空而起,无声地释放着女真先民开疆拓土的磅礴气韵。

  同学们目光灼灼,手中的画笔飞速运作,细致捕捉龙首的威严、鳞甲的排布、爪牙的力度,乃至每一道云纹的卷曲弧度。他们深知,这不仅是艺术鉴赏,更是一场对古代视觉密码的系统性解码。铜座龙每一处纹饰的构成,都是凝固的视觉叙事,蕴藏着金源文化的基因图谱。从具象的龙形中抽离出最核心的线条律动、形态张力和象征元素,才是同学们文创产品转化的基石。

  同学们专注地分析着纹样的疏密节奏、力量走向与精神意象,他们的目标明确而深远:提炼这尊铜坐龙所承载的独特视觉基因库,构建一套根植于阿城文脉、具有高度辨识度与延展性的IP形象系统。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如同一座矗立在时间之河畔的厚重城堡。步入其中,师生们并非简单的访客,而是化身金源文化的深度解读者与当代转译者。他们的目光掠过陈列的兵器、农具、礼器与生活器皿,更穿透冰冷的展柜玻璃,聚焦于器物纹饰间流淌的渔猎精神、建筑规制中凝固的王朝气象、以及萨满图腾里蕴含的神秘宇宙观。这里是女真族从白山黑水间崛起,建立雄踞中国北部半壁江山的金王朝的文明基因库。环境艺术、影视动画、数字媒体、美术教育等多专业的师生团队,带着明确的研究课题深入其间。

  他们细致拍摄、描摹、记录着金代特有的文化符号——摩羯纹的凶猛灵动、忍冬纹的连绵生机、春水秋山玉的写意风骨、乃至女真文字的独特结构韵律。这绝非对历史碎片的简单收集,而是在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师生们正致力于将提炼出的金源文化核心元素——其粗犷与精微并存的审美特质、勇武与自然崇拜的精神内核、融合多元的开放气质,将其转化为具有当代生命力的设计创作语言。

  阿城文庙,棂星门斑驳的朱漆诉说着岁月的沉淀。环艺系的师生们肃立其间,目光穿透表象,进行着一场与古老建筑智慧的精神对话。他们并非携带冰冷的测绘仪器,而是手持速写本、卷尺,辅以相机,以设计者的敏锐目光,细细研读每一处细节:石雕柱基础的稳重比例承载着怎样的结构逻辑?斗拱层叠交错的复杂形态中,蕴藏着何等精妙的力学平衡?从棂星门到主殿,严谨的空间序列又无声传递着哪些儒家礼制的森严秩序?

  这些观察与解析,不是为了复刻一座古庙,而是为了汲取流淌在血脉里的创造智慧。柱础的稳定感、斗拱的悬挑力、轴线的仪式感……这些都将成为同学们未来设计“新中式”公共空间、文旅地标或现代文化场所的灵感源泉与设计语言的素材库。

  阿什河糖厂遗址,这座始建于1908年,由波兰侨民在阿城投资兴建的远东早期制糖工业先驱,巨大的废弃车间在斜阳余晖中静默矗立,斑驳的砖墙铭刻着时光的印记。同学们在十余位省内知名画家的现场引领下,开启了一场深度对话工业美学与历史记忆的写生与灵感探索之旅。画家们率先在厂区各处选定视角,支起画架。他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现场教学的示范者与启发者。

  调色板上油彩的刮擦混合、炭笔在纸面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勾勒、水彩对光影转瞬即逝的捕捉,画家们各展所长,将工业废墟的雄浑气势、时间侵蚀的沧桑肌理以及空间本身的叙事张力,转化为直观而生动的视觉语言。学生们簇拥在画家们身旁,专注观察着大师们的创作过程、构图取舍与技法运用。这种沉浸式的、伴随高水平创作实践的现场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感知力与表现欲。

产业脉动:生产线上的美学发现与价值重构

  春华秋实米业公司的现代化车间内,精密设备高效协作,构成一曲严谨而流畅的无声金属乐章。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们目光专注,细致追踪着稻谷从原粮到精米的蜕变之旅:这不仅是生产流程,更是一场关于效率、洁净与农业科技之美的无声展示。学生们手中的速写本与平板电脑同步运作,笔尖与触屏捕捉着设备运行的几何律动、米粒流动的轨迹以及操作界面精密的视觉逻辑。理解这“一粒米”的完整生命叙事,成为设计构思的深层根基。有学生的速写本上,一幅米粒形态的极简LOGO雏形已然跃然纸上:线条干净利落,弧度饱满自然,既抽象提炼了米粒的有机形态,又微妙呼应着精密设备运转的几何美学与农业科技的纯粹力量。这不仅是包装的装饰,而是试图凝练品牌科技内核、生态责任与品质承诺的视觉符号。它预示着,设计的力量,正从流水线的末端溯源而上,深度融入农产品的价值塑造链条之中。

  踏入玉泉酒文化博物馆,馥郁醇厚的酒香便如可呼吸的历史般弥漫开来,浸润着每一寸空间。阵列如林的巨大陶坛静默矗立,粗粝的坛体铭刻着时光流转的痕迹;坛内封存着岁月、微生物与匠心共同书写的生命之源密码。在这里,视觉传达与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们,正以敏锐的设计眼光,深度挖掘玉泉品牌的文化富矿,寻求传统酒韵与现代消费审美的创新连接点。

  他们的目光如探针般扫描着整个空间:陶坛阵列形成的磅礴视觉节奏、古老酒标上斑驳却韵味独特的字体与图案、不同年代酒瓶的形态演变与材质肌理、乃至灯光下酒液流淌的琥珀光泽…… 这些都是构成玉泉品牌独特视觉叙事的关键元素。

  速写本、相机与平板电脑高效协作,精准捕捉着每一处可能转化为设计基因的细节——坛身粗犷的纹理、标签上褪色的吉祥纹样、封泥的独特质感、以及酒液本身诱人的色彩光谱。师生们的每一次速写、每一次测量、每一次讨论,都指向同一个愿景:让“玉泉”二字所承载的岁月醇香与地域精魂,通过创新设计的包装与文创产品体系,超越酒瓶本身,成为可触摸、可佩戴、可品读的当代文化符号与生活方式表达,在更广阔的市场与人群中,持续传递龙江大地酒文化的深邃魅力与时代价值。

  走进位于“中国黏豆包第一镇”——阿城区亚沟镇的天一食品厂,空气中弥漫着谷物蒸腾的醇厚甜香与发酵食品特有的深沉韵味。这里远非寻常的食品加工厂,它是龙江黑土地馈赠的结晶、满族千年饮食智慧的现代传承者与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师生们踏入的,是一个集绿色种植、科研深加工、非遗技艺守护与市场开拓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品牌孵化场。

  蒸汽氤氲中,师生们屏息凝神,目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沟粘豆包的制作全程。学生们迅速记录下这充满仪式感的场景与豆包饱满的形态,思考着如何将其“非遗基因” 转化为更具当代传播力的视觉符号与包装叙事。穿过传统工坊,步入洁净明亮的现代化生产区。师生们见证了阿城紫皮大蒜的神奇蜕变之旅。在“笨磨坊”品牌展厅,杨树小米的金黄颗粒、阿城大蒜的饱满形态、粘豆包的温暖意象与琳琅满目的荣誉墙——有省著名商标、省名牌、绿色食品、龙江老字号等,共同编织着天一食品的品牌图谱。

  在天一食品厂,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产教城融合”的具象内涵——设计的力量,正深度介入从农田生态、非遗传承、科技转化到品牌塑造、消费体验的全链条。他们的速写本上,勾勒的不仅是产品形态与工厂场景,更是在描摹一条如何将地域农产品从“土特产”升华为承载文化、健康与情感价值的“金名片”的创新路径。当阿城的黏豆包、黑蒜、小米通过艺术设计的赋能,以更富故事性、美感与时代感的方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片黑土地的馈赠与智慧,也将赢得更深远的回响。

  在阿城区玉泉镇的群山环抱中,玉泉北极滑雪场静卧于白雪覆盖的坡道之上。这里绝非普通的滑雪胜地,它是镌刻在中国冰雪运动史册上的原点——1905年,由俄国人修建的滑雪娱乐设施,标志着欧洲现代冰雪运动正式登陆中国的第一站,也由此孕育了现代竞技滑雪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初火种。

  三江美院的师生们踏足这片承载着跨越世纪冰雪传奇的土地,他们的目光不仅流连于现代雪道的流畅曲线,感受着这片培养了包括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世界冠军张可欣、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世界冠军蔡雪桐等一批顶尖运动员的“冠军摇篮”所散发出的拼搏精神与荣耀之光。对于艺术设计者而言,这片雪场是一座充满动感美学与精神图腾的富矿。师生们的镜头、画笔与构思,正努力穿透冰雪的表象,触及玉泉北极滑雪场作为“中国现代滑雪原点”与“冠军精神圣地”的深层价值。

发挥优势:省内画家群体擦亮阿城旅游品牌

  三江美院是一所具有45年建校历史的省内唯一一所美术类高等职业院校。聘请省内外著名画家、摄影家、艺术家、设计师等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是该校的优良传统,也是学校“质量第一,水平取胜”的特色之一。此次三江美院组织如此大型的“产教城”融合教学实践活动,当然少不了邀请这些业内顶尖人物前来助阵,现场传艺。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又可以借机为阿城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创作品,进一步提升阿城区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三天来,艺术家们不辞辛苦,足迹遍布十几处景区,创作了数百幅书画或摄影作品。待进一步修改加工之后,这些作品将完全用于促进阿城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融合之道:校地共生的战略构想与未来图景

  三江美院发起的这场规模空前的全域艺术考察,其意义远不止于千余幅写生稿、数万张影像素材或几百个文创设计方案的产出。它清晰地勾勒出三江美院与阿城区深度协同发展的战略路径——以艺术为纽带,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城市发展链紧密编织。

  三江美院锚定即将在阿城区建设的数字化新校区,正是“产学研训创一体”理念的空间载体。新校区建成之时,这里将不仅是传授技艺的教室,更是面向真实问题的开放式创新工场:企业产品设计需求可直接引入课堂成为毕业课题;文博机构的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可转化为师生科研任务;旅游景区的视觉升级方案能在工作室里反复推敲、快速原型化变成师生创作的文创作品。教学、研究、实训、创作、创业的边界在此彻底消融。

  艺术对产业的“赋能”,绝非简单的美化装饰。在阿城,它意味着更深层的价值重构:设计思维驱动产业升级——师生团队为“天一食品”设计的品牌视觉系统,将地方山珍从土特产提升为承载森林文化的精品符号。文化IP激活城市品牌——基于金源文物开发的动漫形象与文创矩阵,让“金朝故都”的历史叙事变得年轻而时尚。美学营造优化空间体验——废弃糖厂的艺术重生,将把工业记忆转化为吸引创意人群的文化地标与文旅消费新场景。

  金源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篇章,其活化传承更需当代视角。三江美院计划设立“金源文化艺术创新中心”,整合考古学、历史学、数字技术、美术设计等多学科力量,对金代建筑、器物纹饰、民俗图案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创新性转译。无论是通过沉浸式数字展陈再现“春水秋山”的渔猎盛景,还是将铜坐龙、摩羯纹等元素融入现代城市家具与公共艺术,目标皆是以艺术为桥梁,让磅礴而陌生的金源文化,真正走入当代生活,成为全国民众可感可知的精神家园与龙江文旅产业的核心辨识物及人文品牌。

  当夕阳为松峰山镀上金边,最后一支考察团踏上归程。画板上是金龙山云海的写生初稿,相机里存储着糖厂遗址的震撼影像,脑海中萦绕着玉泉酒窖的馥郁芬芳与米业车间的精密韵律。

  把阿城区13个著名旅游景点景区打造成阿城区的“金色名片”,高职院校把职业教育“产教两融合”演变为“产教城三融合”,瞄准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这一宏伟目标,这正是三江美院理事长、院长王英海与阿城区委、区政府领导共同谋划的此次省内绝无仅有的大型教学实践活动的初衷。

  三江美院1500余名师生在阿城大地上留下的,远不止是足迹与画稿。他们以敏锐的双眼、灵巧的双手与创新的思维,在这片融合自然灵秀、历史厚重与产业活力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关于“艺术如何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深度对话。这场对话的结晶,是即将拔地而起的数字化新校区——一个“产学研训创”无缝链接的超级枢纽;是艺术思维深度介入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清晰路径;更是对“产教城融合”这一时代命题充满生机与想象力的龙江回答。


▲《创意无界 彩绘阿城——三江美院学生谈感想》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阿城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正期待着艺术赋予其崭新的叙事与不竭的动能。三江美院与阿城的携手,恰似金代工匠精心锻打的那尊铜坐龙,昂首蓄势;其腾跃之姿,已清晰可见于白山黑水的地平线上。

撰稿:邓起龙
摄影:周砚文
编辑:晓 华
审核:江 天

 
 

© 本网站由晓华工作室设计制作与更新维护 | 黑ICP备19007174号 | 23081102000116号
 手机:13836644986   QQ:799586455   E-mail:kxh6666@163.com
学院信箱:sjmsxy@163.com    院长信箱:wyh66899@163.com